共建共享 充出滿格幸福感 ——石棉縣創新模式積極解決充電樁安裝難題
在石棉川礦小區電動汽車充電站,附近居民胡凱正將車停入停車位,熟練地將充電槍連入汽車充電接口,通過手機掃碼后,正式啟動充電。
“我看見石棉的充電樁在不斷完善,汽車充電沒有后顧之憂,才在上個月果斷買了電動汽車。”胡凱表示,一般他會在家附近的地下停車庫進行充電,充完電后,也方便停車。
目前,石棉縣已在全縣建設完成7座充電站32個充電樁,超額完成2024年雅安市智慧小區充電樁建設目標任務,目前還有5座充電站20個充電樁在規劃建設中,有效解決了新能源充電樁安裝難題,為居民綠色出行續航、幸福指數充電蓄能。
“三益模式”
打通“堵點”的探索實踐
“我們社區目前規劃了2個充電站共12個充電樁,最近正在加緊施工。”川棉社區工作人員吳靜說。
隨著技術的發展,新能源汽車的保有量不斷增加,居民充電補能的需求越來越旺盛,充電樁成為各地最缺的“新基建”。然而充電樁安裝落地,尤其是在老舊小區,困難重重。
從安裝困難到各社區、街道努力爭取、積極落實,得益于石棉縣不斷探索,創新“三益模式”,在各方共贏的局面下,推動充電樁安裝工作快速推進。
“充電樁安裝的首要問題便是共識較難達成。尤其是老舊小區多數以老年人為主,充電樁則顯得可有可無,部分業主甚至對小區內大功率電器建設持有疑慮,覺得自身享受不到服務,因而不同意安裝。”石棉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工作人員李萍介紹,為了解決這一“堵點”,石棉縣采取三方受益的模式,讓充電設施惠及民生。
三方受益即在充電過程中獲取的收益由安裝公司、社區和居民共同享有。
“政府引入第三方企業來安裝,我們不出一分錢就可以獲得收益。這個收益可以用在社區的基礎設施改造、消防設施配置等方面,為居民帶來切實的實惠。”吳靜表示,這不僅解決了居民的需求,還給社區集體經濟帶來了貢獻。
“此外,我們所有的充電樁都是對外開放的,尤其是在節假日期間,既可以讓許多外地車主在石棉出行旅游沒有擔憂,同時也能提高老舊小區充電樁的社會效益和收益。”李萍說。
直擊“最后一公里”難題
安心又省心
在西區社區建苑居小區,充電樁建設即將完成,施工人員正在清理周圍的建筑垃圾。而小區圍墻上的一個新補“疤痕”格外顯眼。
“這堵墻是建苑居小區和水電七局小區的分界線,兩個小區分別有36戶和160余戶居民。通過圍墻開洞,實現了一臺充電主機服務兩個小區的資源共享。”李萍介紹,通過“一拖四”,現在兩個小區各有2個充電樁,減少了企業投資負擔,避免過多占用小區公共空間,還滿足了居民的安全充電需求。
除了優化整合資源,充電安全也是頭等大事。
在川棉小區地下停車場的充電站內,早上已有車輛在進行充電,而充電樁不遠處就擺放著消防設施。
“充電站有地上和地下兩種,為保證安全,地上的充電站我們會選擇比較空曠且遠離小區的地點,并配備完善的消防設施。地下充電站我們利用防火材料做成隔墻,對充電的車輛形成隔斷,保證即使發生意外,也不擴大危險。”四川龍江電力有限公司電力營銷部副主任黃亮介紹,同時針對老舊小區電容量不足的問題,進行線路增容改造,保證充電安全。
與此同時,充電站的配套設施也為居民帶來新的便利。在川礦小區電動汽車充電站,一頂膜結構擋雨棚將所有車位遮蔽,擋雨棚上還安裝了霓虹燈招牌以及各種氛圍燈和光帶。在停車位上統一鋪設地坪、統一規劃停車線,充電樁旁邊還有椅子。在有限的空間條件下,滿足居民對美觀、安全和環保方面要求的同時,還實現了充電站利用的最大化。
“對于充電站的運營和維護也由我們公司來負責。我們成立了充電樁維護專班,制定了運營監管制度,有專業的人員確保充電樁后期的正常運營和維護。”黃亮表示,充電站有智慧管理平臺,可以隨時知道充電車牌、充了多少電,以及是否發生故障。
下一步,石棉縣還將持續摸排全縣汽車充電基礎設施情況,整合各方資源,實現縣域內充電設施應建盡建。建設力度越來越大,建設范圍越來越廣,讓百姓在家門口就能充電的美好愿望逐漸成為現實。